走进山阳 > 走进山阳 > 人文山阳 > 正文
山阳耍灯(社火)
时间:2021-04-15 20:38 来源:中国体彩网_沙巴体育app-唯一官网:人民政府 作者:刘俊涛

山阳耍灯(社火)

耍灯又叫玩灯,它是民间社火中的一种类型活动,起源于民间祈福、祭祀、驱邪活动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喜庆祥和。它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山阳耍灯源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山阳人民在宋、元、明、清的近千年间,备受兵荒马乱之苦,屡遭旱涝、瘟疫、蝗虫之灾,死亡十有八九,很多地方人烟绝迹,明清王朝曾从外地三次移民。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等十多个省流民先后来山阳垦荒定居,他们为祈求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平安康乐,每年在春节期间都要举办社火、耍灯活动。几百年来,耍灯这一民间文化活动,在历代民间艺人殚精竭智的努力下,不断趋于完美,它汇聚了民间手工艺,传统体育竞技,曲艺、戏曲、民间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,它体现了山阳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风土人情,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,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,表达了劳动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,既有艺术魅力,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,已成为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文化娱乐活动。

山阳耍灯主要分布区域在中村、银花、漫川、城关、十里、户垣、杨地、小河等20多个乡镇,它们各具特色。全县耍灯最有名的乡镇数银花镇,在民间常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中村的社火银花灯,洛峪赌博耍的凶。银花镇的耍灯规模大,参与的人员多,花灯齐全,形式各异,有一定的观赏性,娱乐性。

山阳耍灯在晚上举行,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十五逐户耍,十六绽灯。耍灯活动组织十分严密,灯头由村镇有威望的人或者村干部担任,下设策划组,制作组,表演组,服装组,安全保卫组,后勤供应等组。组织者要研究定出耍灯的具体方案:1、出灯的时间,耍多少天。2、出灯的路线,及耍几个村。3、人员分工负责,具体做什么工作。一切方案研究决定好后,立即安排制作花灯、龙、狮子、彩船、竹马等表演道具,特别是花灯数量大,样式繁多,所以在年初就要组织能工巧匠开始制作,有时把制作彩灯任务落实给每家每户,按照制作要求,按时制作好后交灯会,统一安排。

花灯制作工序较多,先将竹子破成竹篾,处理成光滑的细竹条,然后按照要制作的内容,形式进行绑扎起来,再用白纸、彩纸糊在绑扎的模型上,然后在彩画,剪贴各种花样进行装饰,有的花灯上写着喜庆诗句、名言、灯谜等。花灯制作的形式多样,有排灯、宫灯、鱼、兔子等动物灯、莲花灯、西瓜灯、鼓灯、聚宝灯、玉米花生灯,灯的样式多达几十种,非常精巧、好看。花灯在耍时必须吊在青竹子稍上,竹叶、竹稍不能取掉,龙灯分为七、八节,有龙头、龙身、龙尾,他们用红细绳相连接,彩船上装饰也有各种花灯,真是灯的世界,灯的海洋。

山阳耍灯很有讲究,要经过出灯、发灯、耍灯、收灯几个程序,60盏花灯为一角,120盏花灯为半架,240盏花灯为满架灯。出灯前要进行“点光”仪式,即用毛笔蘸鸡血、烧酒、朱砂给所有狮子、龙、花灯、彩船、竹马等表演道具都要“点光”(在所有道具的首部点上一点),边“点光”边念咒语。出灯依次为一对排灯,一对宫灯,一对旗灯(又称龙凤灯),随后为花灯、龙灯、狮子、旱船、竹马、虾蟹、海蚌等。“点光”结束后,将全部表演的节目汇聚于一个大场地,进行出厂排列,由灯头高唱出灯彩词,首先要进行一次大的演练,也叫彩排和预演,紧接着转向各家各户。耍灯不走回头路,不走交叉路,接灯除服孝期的家不接灯外,其余家家都要接灯,接灯的家里要设香炉敬神,用鞭炮、烟花(当地称花子)迎接,每段节目表演都要有鞭炮、烟花迎送。耍灯表演中配有锣鼓、音乐、小调,有的花灯还悬挂着灯谜,设有奖品。耍灯出场的排列顺序在全县各乡镇都不一样,有的把龙灯排前,狮子排后,有的是狮子压轴,240盏花灯分成各组,配合每个节目的表演,各类花灯如繁星,一片通明,气氛浓郁,热闹非凡。

每天晚上耍灯的路线及耍多少户,由灯会组织确定好后,必须完成对多少户的表演任务,甚至从晚要耍到天亮结束,第二天晚上接着各户耍。耍灯有很多禁忌,如到哪家门前表演不能有一盏灯未亮,不能随意将狮子皮耍结束后放在人家门前、院落等地,这样对人家主家不吉利。

在耍灯的过程中,灯会上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,如在耍灯中发生不安全事故,甚至出现人命关天,一切责任不找政府解决,都由灯会和本人来承担。

山阳正月耍灯,从古至今在农村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典故叫“偷灯”,如:夫妻婚后未生子,或是只有女孩没有男孩,在耍灯期间就要去“偷灯”,偷灯时,不能偷错,要偷“宫灯”,“宫”子谐音就是“公”,将来就能生个男孩子。如果来年真的生了个男孩,偷灯的人要带着重礼来灯会还灯。

正月十六耍灯结束后,要举行绽灯仪式,摆香案、烧火堆、焚香表,所有灯熄灭,参加耍灯的所有工作人员要跨火堆表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,人寿年丰。

中村社火:中村镇民间文化底蕴丰厚,传统节日文体氛围浓郁,尤以社火、龙灯、锣鼓著称全县。特别是中村社火芯子以高、巧、奇、玄享誉商洛。高:芯子距地面达6米以上,比别处芯子高出1—2米;巧:做工精巧,天衣无缝;奇:造型奇特,出人意料;玄:惊险玄妙,叹为观止。

中村社火起源于明末清初。原是当地居住的吴氏(上湾)、杨氏(街道)、席氏(下湾)三大户为渴求风调雨顺的祈祷活动,后来演变到三大户族乃至三个自然村炫技斗智、彰显人丁兴旺的竞赛。三百多年来,在历代民间艺人殚精竭智地努力下,中村社火不断趋于完美。20世纪90年代末,陕西省电视台曾慕名前来录像,使中村社火驰名于三秦大地。

中村社火扎根于乡土传统文化,世代相传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中村社火融民间杂技、民间手工技术、传统体育竞技、曲艺、民间舞蹈、戏曲于一体,最能体现当地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风土人情。随着时代发展,其内容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。因为中村社火是一项大型集体活动,参与者动辄千人,观众数以万计,所以该活动有着发掘、保存、继承的价值,有着文明教化、社会和谐及传播信息的作用。